B O R R O W L I G H T
借 光
凿壁偷光,移形换影。光:塑造形体视觉,借也是一种巧妙的赋予,善于共享。利用展会与场地天花覆盖面积的限制,进而转化为设计语言的克制,借光。
C H E C K|踩 点
该区域展馆的空间很高,采用冷白的天棚灯作为主照明,光线均匀分布在整个展馆顶部。展览规定封顶不得超过展位的50%,这导致我们的展区一半空间处在白光照明下,这并不利于家具产品的常规展示。此外,展位之间相互紧密,各展位都渴望展示独特且引人注目的风采。展馆在布置通道地毯时采用深色且鲜艳夺目的颜色,以引导参观者的路径流线,并为整个展馆营造热闹氛围。然而,我们的展位面积仅有140平米,限高4.5米,展示面积很小,与周围展厅相比较时,缺乏足够的体量。
△Last year’s booth information|去年展位资料
C H A L L E N G E S|挑 战
面临的最大挑战是,从接到设计任务到展览会开幕仅有10天的时间;需要展示的产品大部分为半成品,部分还需重新定制。时间紧迫,所有事情的判断必须迅速,且确保从图纸到落地的每个环节都精确无误;这是对整个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;尽管设计和建造时间短、难度高,但我坚持认为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呈现。
以往的制图和施工方法显然无法胜任这个任务,我们必须想出更好的组织方式,并坚定、果断地执行。
D E C I D E|判 断
在综合分析现有条件后,我认为必须巧妙地利用展馆顶部现有的场景光线,把原本不利因素转化为强而有力且至关重要的表现力要素。
△Main entrance|主入口
光线是整个空间设计的主要塑造者。我们通过分配屋顶遮蔽物的比例对光线进行分隔,使室内生成自然而富于变化的光影。
展馆顶部是白色天棚灯照明,展位室内我们选用可调节亮度的灯具,克制的打造室内的光线;内部四周的地面灯带和屋顶射灯都采用暖光,
与展馆顶部的冷白光结合,这种冷暖交融过渡的效果让整个室内空间的光线变得特别柔和。
外墙用简洁的呈现方式,如一个纯净的物体置于杂乱无章的环境之中,仅设置一个1.3米宽的出入口,
这是一种内敛却傲然的呈现;我们曾讨论过,观众在路过我们的展厅时,是否可能轻易地错过它;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选择顺其自然,随缘而行。
S C U I P T E D|雕 琢
我们选用业主的产品——铝转印木纹格栅形屏风,作为空间分隔的主材;该产品特点是在正面观察时呈现通透感,而侧面则呈现出实体感;将屏风的尺寸重新调整、组合,并根据现场情况设计了快装节点,既保证了施工的进度,又契合整体设计美学。随着时间、光线变化;主观视觉在空间中的流动,产生虚实感、空灵感。
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,我们的设计必须选择规律性的形式和有序的组合,以便于整体加工与生产。将复杂的整体结构拆分成简单的单元,
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分类,分配给各个加工厂家。由总设计师统筹指挥整个工作的衔接,确保按照设计图纸执行,并完成装配工作。
所有结构的加工是分散进行的,最终组合成简洁的形式。我们采用裸露整体结构的形式,营造出叠层的强烈节奏感,突显了结构的美感。
△Original manuscript|手稿
△Build the demo|现场搭建演示
△Floor plan|平面图
我们设计了一条宽度为1.4米、长度为12米的进出口长廊通道。客人首先看到简洁整体的外立面,及后是1.3米紧收的入口。此时,从熙熙攘攘的外部环境步入长廊,节奏随渐进的脚步而变得舒缓。顶部光线透过格栅飘然洒落,在大面积的墙身上斑驳错落,疏影流光。而透过格栅屏风窥见若隐若现的内部景色,引导人们一探究竟。
墙面需要悬挂几件衬托物,尺度要求较大,也要避免过于抢眼,影响家具和其它展品的展示。我们将油画画架翻转,让背部框架线条结构以及未经修整的画布边缘自然流露。
在画架背面挂上几幅艺术家的小画作,为墙面增色。透露着不经意的气质。此外,我们还挑选几件塑模雕塑作品,提升空间的艺术氛围,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。
原始质感且朴实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作品,及朴素的花艺插花手法,让客人感受这份亲切、放松和舒适的氛围。
通过造型,光影运用、节奏把控和亲切的摆设,来感动每位来访者的心灵,让其一瞬间都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心思。
▽右:《瓶》/30cm×30cm/木板油画/2015年|邓猗夫
△左:《红玫瑰》/画芯19cm×25cm,装裱54cm×78cm
黑白木刻2002年刻|邓猗夫
△《三个瓜》/60cm×40cm/布面丙烯/2022年|邓猗夫
△《舞者》/160cm×273cm/布面丙烯/2023年|邓猗夫
△搭建过程花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