诉诸自然、人文精神与质朴的生活
在古今、城市、山水之间做出构建
激活和消费者最紧密的精神链接
实现商业价值及文化初衷
恰逢新雨后,挺修茂密的竹林簌簌,首映日光而摇曳。红鱼潜游、泉水跌入池中,庭院深深,似有煮水鼓动声自远处而来。
此时此刻,在庭院的喧闹里,安静澄明的静谧忽而涌现——万物纷纷,皆是不响。
2024年1月,上海即山语·茶事经过7个月设计施工使迎来客。IN.X屋里门外以庭院串联空间,构建出当代语境下的“人在草木间”——正如茶自古的象形,
在这种沉醉和自在中成就真正东方的生活,亦完成品牌价值的探寻。
矛盾和交融
“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栽”。
在500公里狭长的武夷山脉上,除了黑茶、黄茶和归类有所争议的普洱,中国其他四大茶类不同时期、不同程度地在这片山脉都当过主角。
流动于雅俗之间的茶,创造并生成着人与自然、精神、社会关系的图式,它首先是一株植物,武夷山天生宜茶,茶即山语,空间的缘起便十分清晰。
诚然,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,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,在中国人眼里,中国茶之道是道法自然,在一种多元的山水、
人文和市井情境下,中国茶如清风霁月、自在飞扬,空间和饮茶一样是一种实践的途径,而沉浸其中的过程本身,就已经是愉悦。
游园·茶事的序言
欧阳修一句“庭院深深深几许?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”便道尽东方庭院的神韵,建筑格制之外,庭院承载着中国人栖居的诗意,从这座精神家园出发,我们照见天地心。
湾谷科技园下场广场内,即山语享有158㎡的室外庭院,设计利用垂直方向丰富细腻的高度差,使庭院与室内亦形成了亭台、湖岛的意象关系,隐匿与逡巡漫游随之发生,庭院景致则随着漫游不断叠错掩映——水边有岸,岸上有石,石隐于竹,竹掩山墙……设计巧妙隐去人们对边界的感知,想象和意境并不囿于既有的尺度。
客人由东侧门经庭院进入餐厅,拾级而上,经踏步、浮桥、池水、组石、竹林,庭院时而强有力,时而静谧、潇洒、寂寂,
皆随游园者心境的变化而变化,并无定式,游园此时是茶事悠长婉转的序言。
然而若是一盏茶暂歇,和友人从室内包房狭长的移门入园,绿意清泉顷刻扑面,清冽晚风搅动一身茶香,
整个庭院拥人入怀,游园此时便成了茶事的高潮。临泉而坐,观山看水,方才窄室内的情愫尽数寄于天地间了。
观亭·来去自由
从庭院到室内,是阴阳虚实的转圜,互为映照。南侧入口隐隐有光,从厚重的石墙影壁后流泻而出,
使人联想到武夷山脉巍峨高绝形成闽地天然阻隔。进入室内,庭院盛景收拢为微缩山水;石阶踏步归于齐整;粗犷山石洁净如洗;竹秀雅静定,垂首入画。
喝茶喝茶,中国人首先喝的是茶,是质朴的日常生活,不那么繁琐刻板。《茶经》里说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
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,明确提出“茶性俭”,空间以天然之法及丰富的层次肌理表达了俭的奥义。
质性天然的砖、木、石铺陈底色,当代感强烈的弧面天花片段式地插入,与少量玻璃、金属等材料呼应调和古朴的氛围。
由长廊向内,散座轻盈,与屏风、烛火自成一体,构建出室内的层次。沙龙亭与庭院入口对望,成为开场区域的精神堡垒。
开敞的亭子由纤细但有力的立柱撑起木制亭顶完成构建,一半探入空间,一半隐入立面。
作为外化而内不化的代表,设计师赋予亭子的想象和意象远超物理的存在。沙龙亭与庭院对望,城市和自然、内与外、人造与天开的界限进一步模糊,人在其间,身体和精神来去自由。
净室·成全闲情佳境
除佳境闲情,喝茶还需净室、良友、美器、好水、文火、适量、良匠、变通等等,用以成全明窗净几的饮茶心境。
即山语除了茶也提供餐食,内设六间VIP室,皆有窗景,其中两间可从室内进入庭院。
茶室略抬高于公区步道,有步入茶寮小室的仪式感。室内均设茶席、画屏、草木。炭黑的木墙使人想起延续900多年,几乎代表整个福建制茶技艺的焙火之技。
茶室家具延续空间拙朴,皆简洁有力摒除细碎装点,由此形成相对干净通透的屋子,为味觉搭建一个充裕且不受烦扰的环境,清幽茶香与环境结合一致,方不损茶味。
策略为先,设计为后
以中国历史看,南北、物种、气候的差异都使茶道的面貌多元化,更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。但正因为这种多元,才使中国茶的饮用和表达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询的空间。
只是万变不离其宗,茶在中国总是清风明月般的,是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”的无价,
于是空间策略回到源头——诉诸自然、人文精神与质朴的生活,在古今之间、城市山水之间做出构建。进入者静坐、煮茶、交谈、欢宴……
茶事的具体形态随时代和需求流变,但赋予味觉和精神的满载自古大同,品牌也正是在其间构建起和消费者最紧密的连接,实现商业价值及文化初衷。